2010年8月14日星期六

成住坏空皆属于佛的世界

其实,成,住,坏,空,皆属于佛的世界。那些自认众生不能开悟的就是魔。 他们要把这个世界毁掉,佛性本具备善,只要众生能开悟,世界亦能变得更美好。在庄严劫,第九百九十八尊毗婆尸佛时,人寿八万岁,是因为毗婆尸佛度了三十四万八千位开悟的众生,故当时的世界没有灾难,人人皆丰衣足食,没有病苦,气候协调,大家安居乐业,此乃众生开悟的因缘,而非由行善而来。

相比之下,为什么当今社会,灾难频频发生,主要是因为自认为老师的,认为现代的世界已没有能开悟的众生,而导致世界遭破坏,气候也不寻常,地球开始暖化,稻米不能滋长, 疾病刀兵灾起,弄得民不聊生,人寿也逐渐递减,诚属可悲!

一般所谓的一小劫,乃以人寿八万四千岁为标准,尔后每一百年减一岁,减至十岁。之后又一百年增一岁,复增至八万四千岁,如是一减一增为一小劫。

众生的寿命是以多少位众生开悟的人数为标准。在第九小劫第一尊佛,拘留孙佛在世时,人寿已减至五万岁。拘留孙佛坐尸利沙树下说法,一会度了四万人,人寿亦降为四万岁。第二尊佛俱那含牟尼佛在世时,坐乌暂婆罗门树下说法,一会度三万人,人寿也由四万岁减至三万岁。第三尊佛迦叶佛坐尼俱律树下说法,一会度两万人,人寿又由三万岁减至两万岁。人寿减至一百岁时,第四尊佛释迦牟尼佛出世, 度了娑婆世界无数的众生。接下来,人寿由一百岁减至十岁,再由十岁增至四十九岁时,月光菩萨广度众生,人寿始逐渐增长。由此可见,众生的寿命完全以开悟的数量为标准,而与行善完全扯不上关系。

人寿增至一百岁时,乃因当时十六阿罗汉与诸弟子显说无上正法,度无量众生开悟的緣故。增至两百四十九岁,时尽末法三万年。人寿增至七百岁时,十六罗汉弘法已毕,一切经典舍利皆收聚起塔,是为佛法灭尽之相。自此有千亿辟支佛出世说法,利益众生,人寿又开始逐渐增长。增至八万四千岁时,金轮王统治天下直到第十小劫(减增),减至人寿八万岁时,第五尊佛弥勒佛出世。弥勒佛分别在三会各度了九十六亿、九十四亿及九十二亿开悟之众生。众生的寿命皆为八万岁, 身高八百尺。因此,人之寿命完全以众生开悟的数量为标准,而与行善毫无相关。

第二十小劫(减增),最后增劫中,有一千尊佛出世,属星宿劫,之后就进入坏劫。坏劫亦由二十个小劫所形成。坏劫欲起时,所有罪毕之地狱众生皆随各自业力来生人间,或他方地狱。畜牲、恶鬼、阿修罗亦复如是。此时有一人无师自通,得初禅定,就教导他人也入初禅定。如是就有七日出,形成大火灾,从地狱,欲界烧至初禅天。火灾的緣故,初禅天被逼逃至二禅天。水灾欲起时,他们又被逼逃至三禅天。风灾时,三禅自然得四禅,而渐渐修行得证阿罗汉果。佛性不生不灭,水火皆不能坏,无论逃至何方,最终还是回归佛的世界。

人从光音天来

光音天原是佛性所显,其天众只要一开口,就有金光从口出以代替语言,传达彼此之意。其金光遍覆整个大梵天,其雨亦由金光所显,积风轮结为水轮而形成天界。 雨退则大风起,吹水生沫于空中而形成七宝梵天宫殿,尔后又分别形成魔罗波旬宫殿。次造他化自在天转至夜摩天宫殿,风继续吹,形成须弥山,复吹水沫造三十三天宫殿,之后形成四天王宫,日月宫及夜叉颇梨宫殿。 又于须弥山四面作修罗城,水沫接着形成七金山,四大洲,八万小洲,大风渐渐深入大地,形成七香水海及大咸水海。又于地下建阎罗宫,地狱处所,如是形成三千大千世界。 六欲天之须弥日月四洲各有万亿,此过程由二十增减小劫次第而成。

所有以上之形成,皆是幻相。 一般众生希望由行善而得升天,殊不知一切天堂皆是幻相,唯有我们的佛性,才是真实不虚的,请诸位用智慧去体悟及分辨其真伪。众所周知,人之所以能够投胎为人,早已具备了五戒与善根,只欠开悟。

佛陀曾经有比喻,佛性是清净的。有位大善知识误解佛陀比喻的佛性,大善知识悟到的佛性是“贴合佛心,心要干净无染”。

五祖时代有位弟子名为神秀,他所写的偈语亦与大善知识的相似, 即“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神秀所明了的佛性,就与大善知识的一模一样。五祖印证神秀所写的偈语,只是不堕入三恶道罢了,根本还没见性。

六祖慧能, 当时也作了一偈语, 即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五祖一看, 就知道慧能大师已经见性了。

另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圣人认为,只要放下执著,分别,幻想,就是佛, 其实只不过不受六道轮回罢了。这些圣者的知见,只仅仅通过经典所认识而已,并非是自己个人所领悟的,因为他们没有经过禅定去真正体会当中的过程。 主要是因为害怕面对脚痛,肢体麻痹,腰酸以及禅定过程中时间的煎熬。

佛陀时代有两位弟子,一个是精通经、律、论的比丘,另一个则是纯粹禅定的比丘。佛陀印证禅定的比丘才是真解脱者,另一个则是纸上谈兵罢了。

《涅槃经》所记载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由始至终都不曾提过“三法印”这句术语。之前末学亦被蒙蔽其中,以为“三法印”这三个字,是佛所开示的。事实上,“三法印”乃出自智者大师所判的藏, 通, 别, 圆《出法华玄义》。

天台智者大师把藏教判为小乘修三十二相,六度万行至成佛的法门。

诸行无常

佛《涅槃经》所开示- 佛于观照中发现诸行都是无常的,如果诸法从缘而生则知道其必定是无常的。凡夫见到了衣物、河水、山林、男女、车辆、房子之后,见到相似之物就说是“常”。

智者大师所开演- 天台智者大师把藏教列为小乘教之别称,大师所指的因缘生灭,四圣谛理,即是佛为了对治外道众生, 对于外在的物质及执着肉体根基之外道众生而演说的。

末学之见- 诸如众生执着外在的美丽,以化妆品来装饰自己,以拥有豪华洋房,大汽车为身份的代表。所以,佛以“诸行无常”来破除众生对物质的欲望,以物质乃无常,来对治这类根基的众生而悟入空性。

天台智者大师把通教列为大乘的别称,诸如方等经,般若经。

诸法无我

佛《涅槃经》所开示- 一切法所谓色,非色都不是“我”,因为那些都可被破坏,可增长,皆是因缘所生。

智者大师所开演- 一切世间有为,无为法皆无我,众生不能了知,故佛说无我以破众生之我执。

末学之见- 前段所提到对于执着物质根基之众生,佛以“诸行无常”以破之。反之,“诸法无我”之众生以为有“我”而起烦恼,都以“我”为烦恼之根源。此类众生不再执着外在的物质,故佛以“诸法无我”来让他开悟。

天台智者大师把别教列为菩萨根基所宣说的,不共二乘之教旨。

六祖的开示- 六祖惠能在《六祖坛经》有个公案,有两位居士在争论到底是“风动”,还是“幡动”,六祖惠能鉴定“即非风动,也非幡动”,而是“心在动”。

末学之见- 此类根基之众生乃属万法唯心,他们认为心在主宰一切, 以末学之见, 它“即非风动,也非幡动,更非心动”, 故佛开示“诸法无我”为悟到理相上的空。

天台智者大师把圆教之“圆”判为即不偏而圆满之意。智者大师铁定仅有《法华经》为圆教,而《华严经》虽亦皆说圆教,但属未开显之圆,而非纯粹之圆教。

涅槃寂静

佛《涅槃经》所开示- 如来是常住不变,不般涅槃的。

天台智者大师所开演- 智者大师把涅槃寂静定为, 一切众生不知生死之苦而起惑造业,流转三界,故佛说涅槃之法,以出离生死之苦。

末学之见- 此类根基之众生,以不执着外在之物质,亦不执着“我”,也不执着“心”,但求涅槃,故佛为此类众生演说涅槃寂静。

供养

何谓“真供养”?凡求佛道者,必以供养为“第一谛”。行善分为两种,即“有相布施”及“无相布施”, 有相布施不是真供养。目前许多团体以为行善就是佛法,以为此乃正知正见,实际上是邪正参半。真供养就是无相布施,才是佛真正的目标。

每个人误解以为行善是佛陀的教育,有相布施只不过能上天堂罢了。天堂有六欲天,其福报与寿命也随着不同的天而各不相同。 以忉利天为例, 其天众之寿命, 一天相等于娑婆世界的一百年。故不管在哪一天,再来人间时,人寿已所剩无几。有者来时, 饥馑灾起, 人寿三十岁,人长三尺,五谷不收。 众生互相争夺财物, 肯定贪, 嗔, 痴,慢, 疑,一并相涌而出, 共业现前, 加上又没开悟, 自身有如“泥菩萨过江”如何再来行善?还不如尽早醒悟,回归原本自性,则善莫大焉!

又有者来时,人寿二十岁,人长二尺,疾疫灾起,四处瘟疫,人皆病死,遍地横尸,何来行善?
再有者来时,人寿十岁,人长一尺,刀兵灾起,更相残害,横死无数,何来行善可言?

通过社区环保,拯救地球,实为对大地的有相供养。这美其名的有相行善,只要稍一不小心,便掉入“自在天魔”空的实体。由于领导人毫无禅定功夫,只纯粹事相上明白经典的文字修行,没有通过禅定观照色、 受、想、行、识五阴魔的可怕,故很容易被五阴魔所掌控,堕入“自在天魔”空的境界而无法自拔。更甚的是,其团体的所有众生,也被如斯误导,同样无法自拔,以致领导人与其徒弟皆产生了根深蒂固的顽固思想,纵然好言相劝,亦不理会而难以回归原本自性。殊不知,唯有观宇宙悟入佛性,始为无愧于对山河大地的无相真供养。

度到众生明白空性,才不是所谓的“名、闻、利、养”。台上辩才无碍,滔滔不绝,依然离不开“名、闻、利、养”。

孩子对于父母最好的供养,不仅仅对于金钱及物质上的满足,而是通过让父母开悟佛性,了生脱死,才是名符其实的报父母恩, 真供养。 父母对孩子亦如是。

很多佛教领导人,皆为文字所障,把佛教徒的根性贬值,以为末法时代的众生皆为劣根,那些领导人本身不能证悟,也大言不惭地自认其他众生也与他一样无法开悟。 以为贪、嗔、 痴、慢、疑通过抹掉,才能干净。殊不知真理就在隔壁。开悟的人, 自然而然已经灭掉贪, 嗔, 痴, 慢, 疑。 举凡开悟者, 肯定会以十八不共法, 作为自己修行的目标。 何以证明?佛于“十八不共法”已非常清楚指出所谓的真供养。故所有发菩提心的菩萨, 都要以佛的知见来修十八不共法。

佛所真正表的十八种不共通之法,才是我们每一位众生必须了解与实践的,即不共通于声闻、缘觉,唯佛与菩萨特有之十八种功德法。其十八不共法如下:
(1)诸佛身无失,佛自无量劫来,持戒清净,以此功德满足之故,一切烦恼皆尽,故于身无失。
(2)口无失,佛具无量之智慧辩才,所说之法随众机宜而使皆得证悟之谓。
(3)念无失,佛修诸甚深禅定,心不散乱,心于诸法无所著,得第一义之安稳。以上三法指身、口、意三业皆无
过失。
(4)无异想,佛于一切众生平等普度,心无简择。
(5)无不定心,佛之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之胜定,摄心住善法中,于诸法实相中不退失。
(6)无不知己舍心,于苦等之受,佛念念之中觉知其生住灭等相,而住于寂静平等。
(7)欲无减,佛具众善,常欲度诸众生,心无厌足。
(8)精进无减,佛之身心精进满足,为度众生恒行种种方便,无有休息。
(9)念无减,三世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应满足,无有退转。
(10)慧无减,指佛具一切智慧,又三世之智慧无碍故,于慧无缺减。
(11)解脱无减,佛远离一切执着,具有为、无为二种解脱,一切烦恼之习悉尽无余,即于解脱无缺减。
(12)解脱知见无减,佛知见诸解脱相,了了无闇障。
(13)一切身业随智慧行。
(14)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15)一切意业随智慧行。以上三项,乃佛造作身、口、意三业时,先观察得失,后随智慧而行,故无过失,皆
能利益众生。
(16)智慧知见过去世无阂无障。
(17)智慧知见未来世无阂无障。
(18)智慧知见现在世无阂无障。上三者谓佛之智慧照知过去、未来、现在三世所有一切之事,皆通达无碍。

佛陀在《法华经》授记其五百位弟子供养几尊佛,始能成佛。一切法,皆由无相真供养, 方能成就。宇宙形成以前,众生皆认为有一个“我”,故百千万劫脱离不了六道轮回。众生皆执着有相的供养,殊不知, 有相的供养早已被阿赖耶识所障碍。 阿赖耶识收藏了所有善恶的种子,唯有通过真供养,才能灭掉无始生相无明,成就佛道。众生认为一法可得,真理无法可得!!!

参考文献
1.《佛祖统纪卷三十 — 三世出興志》
2.《起世經卷九 -— 劫住品》
3.《出法华玄义》

2010年7月29日星期四

西方对治欲界天

佛陀所说的每一种法皆是对治法,古印度时代的修行人都以天为主,以修到天堂为目标。佛知道这并非究竟的法门。为了对治众生贪图欲界天的欲望,佛就以方便教导众生以十六观经观想净土的境界。其实世间,天堂与十法界皆幻,一切皆是空,万法唯心!

每个众生皆有不死的精神意识,故在毫无他法之下,唯有以方便说,依附在一处所,在未悟到原本真我之前,皆难逃六道轮回之苦. 我们的原本是无所不能的,自己皆可随心所欲变化东西南北不同的境土,不是我们要去修行,也不在于你修不修行的问题, 在没有办法之下,每位众生被逼走上这条路。追根究底,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每位众生都有一个不死的灵魂之躯。

佛所教导以观琉璃地、七重宝树、七重罗网、七宝莲池、八功德水、赤珠玛瑙,皆是我们原本自性所显现的无量金光,无量寿的所谓东西南北之净土,超越欲界天,进入常乐我净!

所谓的净土有个典故,起源于王舍大城的阿阇世王子,王子因误交损友提婆达多,挑拨离间他抢夺王位,又以神通示现太子小时被父王从高处抛下的情况。为了让王子更加信任他所说的一切,提婆达多还狂说王子的尾指就是因此而断的。阿阇世王子听了即悲痛又气愤,心里对他的父王更加痛恨!

另外,提婆达多也指说其父王在他出世时本打算将他处杀,但遭到其母后,也就是韦提希夫人的劝阻,才保住了他的性命。阿阇世王子听了这晴天霹雳的消息后,简直就对频婆沙罗王恨之入骨!提婆达多接着纵容王子抢夺王位,并唆使他把父王关进牢里,并不供以饮食。

自频婆沙罗王被关进大牢后,韦提希夫人每天都偷偷地把酥蜜和麦,涂在其身,又把葡萄浆盛在璎珞中,悄悄地把食物带入牢中, 献给大王。

有一次,频婆沙罗王梳洗完毕后,恭敬的向耆阇崛山的方向合掌,遥遥顶礼佛陀,虔诚地念说:“大目键连,是我的亲友。愿尊者慈悲传授我八关斋戒。目键连有他心通,得知大王有求于他,便以神通飞至王宫,为频婆沙罗王传授八关斋戒,日日如此。佛陀也派遣说法第一的富楼那为大王说法。这样过了三七日,由于国王食用麦芽及蜜糖,并且得闻佛法,因此面色和悦。

尔时阿阇世王问守门人:“父王还活着吗?”守门人回答说:“王子!由于王后每天将身体涂满酥蜜, 又以璎珞盛浆来供养国王,加上沙门目键连及富楼那每天都从空而来,为王说法, 故大王不旦没死还面色红润!”阿阇世王听了,怒骂其母后说:“我的母亲是贼!与贼为伴!沙门恶人,幻现咒术,令此恶王迟迟不死!”说完即举起利剑,要杀其母后。

此时,有位大臣,名月光,聪明而富有智慧,与另一大臣,耆婆,向主行礼说: “王子!臣听《毗陀论经》说,自初劫至今,凡有杀逆之事,都是污辱王种的行为。臣不忍心听闻之,您是旃陀罗!若真如此,我们也不再留住于此!”说毕双手按剑而欲退出。阿阇世王听了,惊怖惶惧,对耆婆说:“你不帮我了吗?”耆婆说:“大王!千万不能杀害母后!”王子听了,立即把剑放下,忏悔求救,不杀他的母后了,但却令侍卫将母后关入深宫,不能再出来了。

此时,韦提希被关后,日日忧愁憔悴,遥向耆阇崛山,对佛陀顶礼,说:“以前佛陀时常派遣阿难来慰问我。然我现在忧愁痛苦,佛陀威重,我没有机缘见到,愿佛派遣目键连、阿难尊者与我相见。”语毕,悲泣不止,泪如雨下,遥向佛陀顶礼,迟迟不起。

尔时,佛在耆阇崛山中,知道韦提希的心念,立即敕大目键连以及阿难,从空而来。佛陀从耆阇崛山没出现在韦提希前。当韦提希礼拜佛毕举头时,见到世尊释迦牟尼佛,紫金色身,坐在宝莲花中,目连侍左,阿难侍右。天龙八部,在虚空中,普雨天花,持用供养佛。韦提希见到佛,解下璎珞,五体投地,大哭向佛说:“世尊!我前世造何罪恶,而生此恶子?“又以什么因缘,与提婆达多为眷属?惟愿世尊,为我广说没有忧愁烦恼的处所,我当往生此地方,不再留恋这阎浮提恶世!在此五浊恶世中,地狱、饿鬼、畜生盈满,诸多恶缘,愿我将来,耳不闻恶声,眼不见恶人。今对世尊,五体投地, 求哀忏悔. 三愿佛开示,教我观于清净业处。

基于韦提希夫人的因缘,使佛开演《十六观经》之法门。佛陀所开示的法全部以观为主.今略简述第一至第八观佛所开示以十六观经往生西方净土之过程.(余者及详情请参阅净土五经 – 佛说《观无量寿经》).
第一观 : 以金光为主

第二观 : 作水想,见水澄清则起冰想,由冰之映徹作琉璃想,故见琉璃地. 是为水想,名为第二观.

第三观 : 由第二观 - 水想,续观琉璃地,内外映徹,七宝金幢,四面八方百宝所成, 琉璃地上金光闪闪,
珠宝,楼阁,无量乐器,八种清风,一一观之,不令散失,名为地想.

第四观 : 观宝树想,七重行树,七重罗网,金光,红光,玛瑙,珍珠,珊瑚,琥珀,各现其中,其叶千色,涌生诸
果.一一观之,皆令分明,是为树想,名为第四观.

第五观 : 观八功德水,七宝所成,一一水中,有无数无量宝莲花,其摩尼水,注流花间,其声微妙,循树上
下.是为八功德水想, 名第五观.

第六观 : 观无数宝楼,各有无量诸天,又有乐器,不鼓自鸣.此想成已,名为粗见极乐世界宝树,宝池,宝
地,是为总观想,名第六观.

第七观 : 观无量寿佛,观世音与大势至菩萨侍立左右. 首先当于七宝地上,作莲花想. 一一叶上放千光
明, 覆盖地上成莲花台.台上有四柱宝幢,幢上宝幔,放出无量无数各种金色,缤纷色彩,随意变
现.是为花想,名为第七观.

第八观 : 观佛32相,80随行好. 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 – 西方三圣. 极乐国土,七宝庄严,宝地,宝
池,宝树, 诸天宝幔,宝罗网,满布虚空.复观一大莲花,在佛左边,又一大莲花, 在佛右边.观音
菩萨,坐左莲花,大势至菩萨,右莲花, 皆放光明, 金光照诸宝树, 一一树下,有三朵莲花,诸莲
花上各有一佛二菩萨像, 偏满彼国. 又闻八功德水及诸宝树, 鳥雁, 鸳鸯, 皆说妙法,是为像
想,名为第八观.

第九至十六观: 观想西方无量寿佛八万四千相好, 观世音及大势至菩萨庄严相好及无量光净土之殊胜世界.
(详情请参阅净土五经 –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在净土祖师时代,第一位祖师慧远大师及其莲社诸贤以 “专念阿弥陀佛”(即观想佛之相好而非口称佛号)为共修的纲宗。然而很多在台上弘法的大善知识往往误导众生以为是口称佛号。
所谓念佛,并非只针对口念而言。念共有三种注解,一是观想佛之相好,静坐而观想佛之相好功德(称为念佛,忆念佛身)。二、是实相念佛,三、是口称佛号。

史料记载:远公定中三次见佛,对定中见佛事尚存疑惑,于是向鸠摩罗什大师咨询真伪。远公根据《般舟三昧经》所常引用的梦喻发问:谓定中所见的佛若真属于梦的话,那不过是主观的想象而已,并不是真的佛现,故此佛不可能为我们断除疑网。假使是客观外来的佛,佛既是真实的显现,为何又以梦为喻呢?

鸠摩罗什大师印证定中见佛虽由意识的专注忆想,然而其所具境界并非虚妄,乃是众生与佛感应道交所现的境况。远公与一百二十三位同修,皆以观佛之相好到达净土的成就。

末学不明白既然第一代祖师,慧远大师以观想佛之相好成就了到达西方净土的目标,加上目前也有很多佛友都可观到西方的琉璃世界。反之,一些人连入门的方法都还在摸索,更有一些人纵然入对了门却因不明白佛性而去到边地疑城,五百世不能见佛闻法, 无法真正达到往生的目标。 在佛陀时代,只要一入定就可轻易进入涅槃,当今社会亦有不少人可做到。

身为第二代祖师的善导大师却自认为无人可观到只强调念一句佛号即可往生。更让末学疑惑的是善导大师身为大善知识却选择投身自尽。

净土法门只是佛陀方便众生的一个停留站,我们还有阿赖耶识,十法界皆涵盖在阿赖耶识里,还有无始生相无明未灭,何况距离完成佛道还有一段好长的路要走,既已投为人身,大善知识何苦轻易如此草率结束自己的生命?另一个天大的错误是很多众生以为去到西方极乐世界可以成佛,殊不知十法界都是阿赖耶识所观的境界,若要成佛,一定要借阿赖耶识的色身(肉体)来娑婆世界以灭掉十法界的阿赖耶识,破除无始生相无明,成就圆满佛道。

2010年6月3日星期四

学者与修行者

其实,每个人已忘记了我们已经轮回百千万劫, 还是转不出六道。 整个宇宙的真相都给学者扰乱了,他们已经忘记了有六道轮回。真正的修行者是捉内心的烦恼贼. 每个人都用自己的知见来修行。
学者只是用文字来表佛陀的法。佛陀其实有警戒我们,无论你是智慧多高的众生,都要用比喻来了解。一切佛法都是对治法。
学者没有出离心,忘记了已轮回百千万劫。修行者对自己的烦恼来修,他们知道只有这样才能够进入开悟之道。修行者的目标是开悟佛性,回归原本。开悟也只是一个比喻,只是一个方法进入解脱生死,不受六道轮回。这才是我们每一位众生必经的修行道路,没有别的法门可代替。回归清静的自性。每个人还执迷不悟,还以为明天会更好。有些指导佛法的老师,也悟到空性,都又“执空”, 佛陀只是把“空”当作一个比喻。那些老师自以为自己是进入了空性,其实是进入了自在天魔, 误导一切众生,整个宇宙都是由自在天魔在控制。当他们的福报享完后,又堕入六道轮回了。不管净土宗,唯识宗,禅宗, 密宗或任何宗派都可能进入自在天魔。
佛陀的真理是不著一切法门,无著一切相,原本的真理已经存在了
众生的一念无明,让原本灵明洞照的真空,变成晦暗的顽空,产生山河大地与众生的起源,生成轮回就开始了。众生从此就累积了善恶业。百千万劫轮回受苦受难,还不赶紧悬崖勒马,回归原本?如有任何人对我们所说的没有起疑,请大家跟我们学习如何进入“假三摩提”。
何谓假三摩提? 静坐时观假三摩提,你的六根不会对外境任何的声音起分别及攀缘,你就会浸在心不起任何攀缘的境界,这种境界让你体会到“假三摩提”。如持续不断的训练下去。你就可体会到真正的三摩提,看到一条解脱的道路了。
进入三摩提的过程
静坐时,起一个观念“三摩提”,如遇到昏沉掉举时,仍然守着“三摩提”的观念,就会体会到三摩提的境界。三摩提本具足在我们的本体里面,三摩提不是制造出来的。
如有不起疑者,就可尝试进入这 “三摩提”的方法。目前很多法门都提倡用气来打通任督二脉回归本性等都离开佛道越来越远,他们纯以幻治幻,很多法门都是如此。
举凡是人,六根都会疲劳。故必须有充足的睡眠。一觉醒来时,皆会鱼贯的洗刷吃早餐,然后开始为一天的生活奔波劳碌,日复如是,年复一年。一般众生只烦恼如何追寻更多的金钱,为将来更好的生活而未雨绸缪,反之把自己的生死大事置之度外,毫无生死恐惧之心。以80岁的寿命为例,自懂事以来,生活往往在糊里糊涂中已去了一半。
知识份子皆用自己有限的主观看法加上日新月异的科技来揣度宇宙真相及遏止灾难的发生,以致走了一条冤枉路,还不自知而把佛陀的教育当迷信。被傲慢,我慢心所蒙蔽,以为可把生老病死掌握在自己手里。他们认为发达的科技可以破解灾难而不了解本身自己有不生不灭的本性。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让大家有所领悟,闻发自身本有的光明大道。
从现在起,就能提起正念,时刻紧记无常随时会到来,以免早晨所穿的鞋子,隔天恐已没机会再穿了。好多人虽然明白这真理却从未理会这真实的事项。一旦有病在身时,面临死亡的时刻,冤亲债主就会乘机来讨债,自己也会情不自禁的拿柴来对抗。无论贵为高官显要或平民百姓,都会经历此过程。
你若真有意想要脱离冤亲债主的纠缠,佛陀有个不费吹灰之力的法门,在我们面临困难时,以其借酒消愁乃至自寻短见时,不妨配用的药方。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自性,却误把四大假合的身躯当成真我。我们要认知六根的感觉只是初步认知佛性的开始,从觉念里寻找生死的来源与 答案。比如拍掌听到的声音,一般人认为通过耳朵的神经线方可听到的声音的由来,这乃是错误的想法,殊不知其实音声的觉念本来存在,眼睛所见的觉,耳朵所闻的觉,鼻子所嗅的觉,舌头所尝的觉,身体所触的觉,意根所辨别的觉都是同一个觉,本自具备而非通过六根去分辨。这就是称为初步所悟到的空性,亦名为本性,肉体是假我,“觉”才是真我。
一切法皆幻,是由我们坚固的幻想所形成,也是由我们的心所造。就有如我们的知识,一旦吸收了就收藏在自己的脑海里永不消失,这收藏库就是阿赖耶识,害我们痛苦万劫也是阿赖耶识。好比梦境的景象,如前所说的冤亲债主,都是先前所造的善恶业,被阿赖耶识所吸收,遇缘显现而已,而不是古人所说的鬼神迷信之故事。只要明白阿赖耶识本是空,无形无相就能回归原本自性,从而解脱生死。
一切万象皆由心所变,不管天堂地狱或鬼神,都是由我们心所现,也是由我们所造的善恶所显。
请注意:我们所比喻的空是真空,是真我而非如注射了麻醉药,毫无知觉的假空。
这里有一个实例要与大家分享,之前有个不懂佛法的女居士,孩童四五岁的时候,常常满怀欣喜,跟着她母亲去寺庙礼拜观士音菩萨,从此被灌输了一种迷信的知见,以为这是正见的佛法。随着岁月的溜逝,孩童渐渐步入中年时,有缘巧遇一位大善知识,每天灌输提醒她自身本有一个佛性,居士由于不明白,不断追问到底何谓是佛性。
大善知识善巧方便,使用种种的方法,让她听了似懂又非懂,其实在这过程中已经渐渐增强了信心,逐渐明白佛性的真义。普遍一般学佛者仅限于事相上明白佛性,知道佛性是空性。基于转世了百千万劫,往往被习气所掩盖,故不喜欢原本的空性,加上没有建立对于佛性坚强的信心,故对自己产生了怀疑,不敢肯定接受这佛性,此乃对自己信心不足之缘故,以为这么简单就开悟,还不了解佛法的真理,从阿罗汉至十地果位,以致菩萨的境界,终究还在阿赖耶识里。所有所悟到的空性,还是脱离不了阿赖耶识的习气,只有到达佛境界,才能真正灭阿赖耶识,其余皆是佛陀方便的教诲,让众生脱离六道轮回,不受生死的轮转罢了。以上圣者所悟到的空性,跟一般大众无异,差别在于众生信心不足够,这个就是其弱点,而菩萨却拥有不同阶位及智慧的果位,是众生所无法明了的。
早在佛陀的时代,佛陀有两位弟子,一位是通达经,律,论,辨才无碍的比丘,就像我们现今站在台上弘法的人员。另一位则是专修禅定的比丘,对于弘法一窍不通,只专注于入定的修行。当时很多的信众,纷纷围绕着那位通达经,律,论的比丘,认为他的境界非常高,都被他所开示的佛法深深所吸引,反观那位只顾入定的比丘,却丝毫没有一个信众,让人误以为他完全没有办法去解脱。一群佛陀的弟子启请佛陀的开示,到底两位比丘中,谁能达到真正的解脱。佛陀马上印证说,修禅定的那位比丘才是真正的解脱者,那位通达三藏十二部经典的比丘,听到佛陀的印证,感到非常的恐惧,于是转向其他的比丘求法。大家都认为这位比丘智慧已圆满,已不需要再学习,故没有人愿意教导他. 他在无计可施下, 最终跑去向沙弥求法,重头开始再来过。

2010年4月21日星期三

THE ORIGIN AND FORMING OF THE UNIVERSE (宇宙的起源)

The Origin and Forming of The Universe
Throughout history mankind has struggled to explain how the universe was formed. Throughout the ages many of the ideas from the scientists about the forming of the universe have been disproved yet many are continuing to undergo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The origin of the universe become a doubt to humans but Buddha already revealed the truth of how the forming of the universe since 2500 years ago.

In “The Shurangama Sutra” (Pg.78, 3rd paragraph), Purnamaitreyaniputra asked Buddha about how the mountains, rivers and the earth arise from Dharma Realm. Dharma Realm is defined as our Buddha nature which is owned by alls.

“World Honored One, if all the sense organs, sense objects, skandhas, places, and realms in all the world are the Treasury of the Thus Come One, originally pure, why do all conditioned appearances such as the mountains, the rivers, and the great earth suddenly arise?”

“Moreover, the Thus Come One said that earth, water, fire, and wind are by nature perfectly fused, are all-pervasive in the Dharma Realm, and are all tranquil and everlasting.”

“World Honored One, if the nature of earth is pervasive, how can it contain water? If the nature of water is pervasive, then fire does not arise. Further, how do you explain that the natures of fire and water can each pervade empty space with out displacing one another? World Honored One, the nature of earth is solid; the nature of emptiness is penetrating. How can they both pervade the Dharma Realm? I don’t know where this doctrine is leading.”

“I only hope the Thus Come One will compassionately explain in order to rend the clouds of confusion in me and among the Great Assembly.” After saying this, he made a full prostration and respectfully and expectantly awaited the Thus Come One’s unsurpassed compassionate instruction.”

The World Honored One then told Purna and all the Arhats in the assembly who had extinguished their outflows and had reached the level of no study, “Today the Thus Come One will explain in depth the true, supreme meaning within the supreme meaning in order to cause all of you in the assembly who are fixed-nature Sound-Hearers and those arhats who have not realized the two kinds of emptiness, but are dedicated to the superior vehicle, as well as the others, to obtain the place of still extinction, the one vehicle, the true aranya, the proper place of cultivation. Listen attentively and I will explain it for you.”

Purna and the others, revering the Buddha’s expression of Dharma, listened silently.

The Buddha said, “Purna, you have asked why in fundamental purity the mountains, the rivers, and the great earth suddenly arise.

“Have you not often heard the Thus Come One expound upon the wonderful light of the enlightened nature and the bright wonder of the fundamental enlightenment.”

Purna said, “Yes, World Honored One, I have often heard the Buddha expound upon this subject.”

The Buddha said, “You speak of the light of enlightenment; is it that the natural light is called enlightenment? Or are you saying that enlightenment is initially without light and that then there is a socalled brightening of the enlightenment?”

Purna said, “If the absence of light is called enlightenment, then there is no light whatever.”

The Buddha said, “If there is no bright enlightenment without light added to it, then it is not enlightenment with it; and it is not light without it. The absence of light is not the still, bright nature of enlightenment, either.

“The nature of enlightenment is essentially bright. It is false for you to make it bright enlightenment.

“Enlightenment is not something that needs to be made bright, for once that is done, an object is established because of this light. Once an object is falsely set up, you as a false subject come into being.

“In the midst of what is neither the same nor different, difference blazes forth. And what is different from that difference becomes sameness,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 Once sameness and difference are created then due to them what is neither the same nor different is further established.

“This turmoil eventually brings about weariness. Prolonged weariness produces defilement. The combination of these in a murky turbidity creates affliction with respect to wearisome defilement.

“Arisal is the world; stillness is emptiness. Emptiness is sameness; the world is difference. What is neither sameness nor difference is the actual conditioned dharmas.

“The interaction of bright enlightenment and dark emptiness sets them in a perpetual rotation; thus there is the pervasiveness of wind which supports the world.

“Because emptiness produces movement, hardened light sets up a solidity which is the store of metal. Bright enlightenment makes this hardness; thus there is the pervasiveness of metal which secures the lands.

“Obstinate attachment to unenlightened awareness results in the formation of metals, while the vibration of illusory awareness causes wind to rise up. The wind and metal rub together; thus there is the light of fire which is changeable by nature.

“The brightness of the metal produces moisture, and from the light of fire steam arises; thus there is the pervasiveness of water which encompasses realms in the ten directions.

“Fire rises and water falls, and the combination sets up a solidity. What is wet becomes the oceans and seas; what is dry becomes the continents and islands.

“Because of this, fire often rises up in the oceans, and on the continents the streams and rivers ever flow.

“When the power of water is less than that of fire, high mountains result. So it is that mountain rocks give off sparks when struck, and become liquid when melted.

“When the power of earth is less than that of water, the outcome is grasses and trees. So it is that groves and meadows turn to ashes when burned and ooze water when twisted.

“A falseness is produced with interaction as the seeds, and from these causes and conditions comes the continuity of the world.”

2010年3月22日星期一

《大佛顶首楞严经》(白话)(圆香居士语译)下载

目前白话<<大佛顶首楞严经>>电子书正在整理过程中。我们会尽快完成整部电子书。以下是已完成的部份。欢迎大家下载:
<<大佛顶首楞严经>> 圆香居士语译

已于 22 Apr 2010 更新。
以下是此书中已完成的部分:
一、佛说本经因缘
二、徵心辨妄
三、论见显真
四、万象皆由真心影现

欢迎大家发表读后心得。
顺颂:正法久住世间

2010年2月27日星期六

《楞严经讲解》(共20集)下载处

各位有缘人:

阿弥陀佛。

我们这个部落各是推动楞严经。

如今已到末法时代,佛教的经典、佛陀慈悲的甘露将会逐渐消失在这个世间。
而最先消失的就是《楞严经》。《楞严经》的全名是《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为什么呢?因为《楞严经》里把这个宇宙运作的真理、修行的次第以及方法乃至如何辨别坏佛正法的指引都解说得清清楚楚。凡是有《楞严经》的受持、推动的地方,就有如有照妖镜。所有坏佛正法的,破坏世间的,都会被照穿,不能达到破坏,扰乱世人,断人法身慧命。

我们这里采用的是 圆香居士译的《白话文楞严经》。
这个《楞严经讲解》里有采用了图画、生动的动画power point,当然还有文字。
观看了以后,请大家在此踊跃发表一些心得。

下载
楞严经讲解 第一集
楞严经讲解 第二集
楞严经讲解 第三集
楞严经讲解 第四集
楞严经讲解 第五集
楞严经讲解 第六集
楞严经讲解 第七集
楞严经讲解 第八集
楞严经讲解 第九集
楞严经讲解 第十集
楞严经讲解 第十一集
楞严经讲解 第十二集
楞严经讲解 第十三集
楞严经讲解 第十四集
楞严经讲解 第十五集
楞严经讲解 第十六集
楞严经讲解 第十七集
楞严经讲解 第十八集
楞严经讲解 第十九集
楞严经讲解 第二十集



要完整地开这些下载的,需要有realplayer、winrar
这些都能在http://www.download.com

顺颂 愿早证佛果,还度娑婆